跳到主要內容

Lightroom (壹)



因為威翰 讓我想好好的介紹我所知道的Lightroom

先說會使用Lightroom的過程(其實廢話很多 可以跳過分隔線這塊)
----------不想看廢話 可以跳過以下----------
記得剛開始拍照 希望出來的照片可以更動人
但我沒Photoshop的底 所以要用Photoshop來修片
對我而言 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所以一直尋找其他好上手的軟體
一開始找到的 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光影魔術手
簡單好用而且快速便利
用一下反轉片功能 馬上就能讓拍好的照片
顏色更飽滿 整體更銳利
而且快速的為照片加框 為照片增加質感
很傻瓜也很好用 對於初接觸後製的新手來說 真的是再好用不過了
包含到現在還是會用它做不少的處理 
用了一段時間之後 開始覺得不滿足 我想要調單一色調或是做其它的變化
對於照片我還是希望能像Photoshop做其它的特效處理
於是參考大多數人推薦的
Aperture Silkypix Capture One Lightroom Nikon Capture NX Canon DPP
大多都有試用了一下(DPP、Aperture除外 因為Aperture only for mac 找不到試用版本
DPP是Canon用戶在用的 我Nikon當然用自家的囉)
試用的過程 一直換來換去
後來是驚艷於Lightroom的自動白平衡(真的很準!!) 才開始穩定使用
一開始使用覺得很麻煩
所有有後製完的照片 非得匯出(Export)才能得到 認為是缺點的功能
但現在卻覺得是優點 這樣的做法不容易動到原始檔(一開始真的是呆呆的= =)
你愛怎樣修就怎樣修 原始檔都會乖乖的保存著
加上Lightroom的相片管理做得很人性化
用慣了 要替換成其他軟體還真不適應
----------廢話到此結束 進入正題----------

說了這麼多廢話 開始介紹Lightroom的一些基本介面與功能
Lightroom的介面簡單分成上下左右四個工具列及中央的秀圖區
先從上方五個標籤開始
括弧裡的中文是我自己的註解 會跟正式中文版的有所出入

Library(圖庫) Develop(編修) Slideshow(幻燈片)
Print(輸出) Web(網站)
這裡是主要大功能的選項
到每個不同的區塊功能 左右兩側的工具列內容也絕大部分不相同
打算做什麼樣的處理 就要先在這裡做個選擇
簡單來說在"圖庫(Library)"的匯出(Import)匯入(Export)
在"編修(Develop)"這區塊功能裡就不會有
所以一開始要將記憶卡照片匯入 或是後續調整好的照片要匯出
就要切換到"圖庫(Library)"來處理照片的進或出

在左邊的工具列


預覽圖比例 2:1這個比例是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來調整 


磁碟狀態

這裡按右鍵可以切換硬碟顯示的狀態
分別為磁碟空間、照片數、狀態、無
如果容量剩下很少的硬碟前面會有橘色的標示 如:C槽

下方工具列

像是底片膠卷列出每張照片 右上方的過濾器(Filter)等同中央圖區的
在中央圖區的陣列圖示與過濾功能 在"編修(Develop)"時無法使用
因此此工具列在我們在做照片編修的時候顯得很方便 

右邊的工具列

最上方是色階分布圖(Histogram) 

接著是快速編修(Quick Develop)
可以在這裏就先調整白平衡、曝光 不過選項較少
如果要更細緻的調整 最好是到"編修(Develop)"

再來是關鍵字建立與清單(Keywording &Keyword List)
我自己少用到這個部分 原因是自己太懶 沒一開始就做好功課
積了一堆照片 後來就捨棄這好用的功能
如果可以 建議一開始分類好 後續要找照片會很輕鬆快速

中繼資料(Metadata)
在這裡可以看到照片所有資訊
包含光圈、快門、ISO、焦段的值 使用的相機 作者 版權宣告等等

最後是同步設定與同步中介資料

舉例來說 如果覺得自動白平衡調整完的色溫很不錯 或是中繼資料做了修改
想要套用到多張需要的照片上 這功能就派上用場 不用在一張一張修改

中央圖區

在陣列圖上方的是過濾器(Filter) 透過過濾器可以快速顯示所需要的照片

陣列圖的下方功能選項一一說明

我個人覺得這也是Lightroom好用、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讓我們在"圖庫(Library)"挑選想要的照片變得很簡單、迅速

前半段

由左至右分別是 陣列圖示(Grid View) 單一圖示(Loupe View)
照片比較(Compare View) 選取綜覽(Survey View)

後半段

入選旗幟或淘汰旗幟 顏色標籤 逆、順時針旋轉
上、下一張 陣列略圖大小 檔名 其他選項(倒三角)

以上是Lightroom在"圖庫(Library)"狀態的工具列功能簡單說明

這篇文章 中間斷斷續續地寫 讓我打了快一個月 真的很誇張 XDD
圖缺這缺那 又邊打邊抓圖
沒耐心的我 常寫到一半就停下來 就這樣拖了快一個月 /_\
還好沒人在等文

希望如果是使用Lightroom的新手看到這篇文章 希望對您有小小幫助
買書會是比較詳盡地說明 正確的選擇
如果對文章有疑問的也可以提出來一起討論 也歡迎指教

預告:下一篇Lightroom的文章 有關"圖庫(Library)"使用的Tips
(本來想寫在一起 但是我累了 在寫下去 不知道又要拖多久= =)

※以上文章 請勿複製和轉載 謝謝大家厚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Crazy Machines

這是在iPhone(iPod Touch)上的物理模擬遊戲 這款遊戲很像在PC上也是很有名的物理模擬遊戲---> Armadillo Run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下載試玩版,真的很有趣 Crazy Machines在遊戲上的自由度可能沒有Armadillo Run來的高 但絲毫不減少這遊戲的吸引力喔 我們就來看看遊戲的內容 一開始的畫面就很有拼湊的感覺 接著看到一個大鬍子(這應該是依照愛因斯坦的形象設計的) 就叫他"博士先生"吧 進入遊戲主畫面 分成三個選項 我猜是遊戲內容難易度的選擇 可看到各難易度已完成的比例與得分 再進入之後 有遊戲的進行、得到的道具、遊戲選項等選擇 直接進入遊戲 會出現接續上一次之後的關卡 或是想從完成過的某一關開始這兩個選項 真正進入關卡之後 博士先生就會告訴我們完成這關卡的條件是什麼 像這一關 就是要讓花開以及讓吐司進入籃框 就算完成 可以看到這關的布置 右下的花要開 中間的烤吐司機彈出來的吐司要進左下的籃框 過關要素部分會有箭頭指示 接著按下左邊背景是黃色的齒輪 這裡有此次要完成所可以使用的道具 這就是我想到的解答 其中調整位置 跟組合花了不少時間 能不能過關呢 (當然是可以的 不然我怎麼敢放上來 XD) 按下右下角綠色背景的進行鍵 就開始運作 喔耶!! 關卡完成就會給你個大勾勾 接著這關分數的計算 (這是我為了抓圖重來的結果 不然"時間"那欄會是0 總得分只有25... = = ) 如果分數到一定的水準就會給予道具 能不能用我還不曉得 最後 還有博士先生提供的正解 可以參考看看跟自己排法的差異喔 很接近但還是不同 正解確實比較好 不過能過完成任務就是好方法 XD 這款遊戲說難不難 但真的需要動點腦筋 才能解開 相信這樣的遊戲能打發掉不少無聊、等待的時間

Nikon 1 開箱

這是之前答應要送給老婆的結婚週年紀念的禮物 由原本的SEIKO變成了相機 囧rz 原因是老婆說她自己都沒有相機可以記錄喬巴的點滴 如果能有台相機多好 也因為單位的學姊有Nikon 1 所以也就成了她的選項之一 當然買相機的功課是由我來做 在我問了一下意見之後 就以Canon的G12、G1X、S100 Nikon 1(J1) Sony NEX Panasonic GF系列 作為挑選的方向 網路上 在大多數的文章 看到Nikon 1的發色 自己覺得還蠻喜歡的 就下定決心是它了 可是爬文爬多了 就又受到影響 如下面的參考文章 (慶幸NEX 7太高貴 買不起 不然就換成它了) 但...老婆一直覺得花費很多 不要買比較好 就這樣延宕了一段時間 直到員工旅遊前兩天 再去問了價錢 比我意料的還低 於是 再次諫言 也讓老婆思考一下 總算再出發的前一天 點頭答應 讓我一下班 就前往相機店把它領回家 也來不及在家開箱 就帶著出國行李跟整盒的東西到過夜的旅店 才來進行開箱 整個的質感很不錯 一起來看看開相照吧 盒內的擺設就略過 直接來看內容物 說明書跟光碟 相機本體、鏡頭、傳輸線、充電器、背帶、電池及記憶卡(16G另外加購的) 噹噹 相機本體正面 本體背面 操作鍵佈置 本體底面 腳架孔及電池、記憶卡安裝處 電池安裝的狀態 單鏡組的10-30mm 換算成135mm焦段為27-81mm 鏡頭屁屁的部分 鏡頭雖然拿起來很輕 但整體塗裝的質感很好 相機跟鏡頭組合 側面來一張 左右45度角 最後加上背帶 整體質感大加分 Nikon 1整個外觀很簡潔 整體的塗裝真的很棒 也難怪老婆看了學姊的相機 會很喜歡 看到它拍出來的照片 不論在風景或是人像的發色也跳脫既有的印象 很不錯 後續 應該會在幫老婆添加些簡單的配備(把手、相機包) 希望她能多用它 紀錄更多我們與寶貝喬巴的生活點滴 如果 想看旅遊時實拍的照片 請到 Diana  等她的網誌發表吧! 參考文章: 【六機齊鬥】

Setting Profiles

個人覺得買了Android手機的朋友 應該都會有需要裝情境模式軟體 在Market上就有不少類似的軟體 比如"Locale" 但我想要介紹的是"Setting Profiles" 想介紹的原因是Setting Profiles本身能控制的參數比較多 不用下載很多的外掛 功能就夠強大 首先 一進入畫面主要分成四頁 分別為:情境化(Profiles) 規則(Rules) 位置(Locations) 設定(Tools) 情境模式的選項 可以在桌面上建立小工具選單 依照需要可以隨時點選開啟 好玩的 在第二頁的規則建立 可以看到下列有幾項啟動的規則 如:啟動10%、工作 只要有符合規則條件寄會自動啟動 好比如說10%的意思 就是電量少於10%時作用 像在擷圖的同時也在充電 所就啟動了這個選項  就可看到旁邊有綠色直條的顯示 而灰色直條則是關閉這規則 第三頁則是位置的設定 在建立規則的條件中可以使用 最後一頁是關於Setting Profiles的設定 整個軟體主要在於規則的建立 雖然介面都是英文 可能會覺得陌生 但操作過幾次就不難了  另外 規則的建立是可以使用中文名稱 來看建立的方式 在"規則"頁按Menu 會出現新增規則 點選進去後 可看見上下兩半的選項 上為條件設定 下為啟動的程式、情境化選項 再按Menu 進入觸發條件設定與程式或是情境模式的啟動 觸發條件設定有哪些 時間 行事曆 日曆的關鍵字 位置 來電 未接來電 未讀簡訊 電力 有線耳機連接 藍芽連接 無線網路連接 情境模式狀態 螢幕狀態 可說是包含很廣 就看我們怎麼運用 啟動的內容也有四個選項 啟動情境模式 執行應用程式 提示 暫停 拿個做好的條件來說明 這是我上班時會啟動的模式 作用的條件是用時間來決定:星期一到五的0830~1900 星期六的話 就0840~1800 一旦符合條件 就啟動"Working"這情境模式及執行"SlideScreen Pro"這程式 這樣的話 只要時間一到 就會自行啟動 這規則的重點在於"Working"這模式的內容 因為上班不能有響鈴 所以這設定就是把所有的音量壓低 情境模式的設定內容 可調整項目太多 我就只擷圖就好 不然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明 有興趣的人再摸索 ...